3)第五百三十七章 贯彻落实集体农庄模式_我的伟大的卫国战争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分成以家庭为单位的承包区,不劳动等于没有粮食,没有人会偷懒。

  再者把这个制度当做解决一切大锅饭问题的不二法门,也并不是明智。

  那个位面的新中国能这么搞而农业大展,并不是把土地一分,亩产就随着农民的耕种热情而暴涨。那个位面的苏联在战后大搞机械化农业,依托集体农庄这种模式,能对大片土地统一管理。

  至于为何中国的粮食产量大爆,其实根本原因在于化肥。

  八十年代的中国,二十七个国营化肥厂建成,每一个的年产都是五十万吨尿素,三十万吨氨水级别的。在苏联援华的156个项目里,其中就有化肥厂。技术层面新中国已经学会了,大规模建厂的计划也定下,直到改开有了钱,工厂纷纷建立。

  苏联在战后粮食产量有很大提升,也是源于化肥的广泛运用,以及机械化农业带来的高效率。只是苏联的大部分地域无霜期太短,粮食产量因为这个客观因素是难以大爆,再者老毛子还有个悠久传统——酗酒。

  人均粮食已经四百公斤,其中竟然要拿出一百公斤酿酒。过于奢侈的生活,过于依赖于苏联体系下的机械化农业,这个国家解体之后带来的一系列崩溃,关系到国民生存的农业先受到巨大冲击。

  他们老毛子毕竟不是中国这种专著种地六千年的农耕民族,苏联的毁灭恐怕也不是穿越后的这辈子能看到的。

  杨明志最后又提议道:“我们严格按照集体农庄模式展农业,要想土地增产,我又想到了另一个办法。”

  “什么办法?!”柳得巴廖夫等人全部如竖起耳朵的兔子,洗耳恭听。

  “是建立一个特殊的工厂,一个合成氨工厂!”

  请收藏:https://m.bqgha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